63_10_朝

我一直在关注苹果的电脑发布会。

因为我的工作和生活高度依赖电脑。

就在三天前,苹果发布了新款的电脑。

于是我购买了这款的电脑。

花了很多钱。但是我认为物有所值。

这是我时隔8年购买的电脑。

新电脑的性能是旧电脑的10倍以上。

新电脑采用了全新架构,能运行手机程序,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情。

新电脑还支持高刷新率的屏幕、高带宽的外接硬盘等等。

反正——新的东西总是好处多多。

但总是要花更多的钱。而且新东西的到来必然是伴随着旧东西的淘汰。

所以我也很讨厌换新。我也不愿意让我以前花了很多钱买昂贵的东西“计划报废”。

但是人生不能驻留也不能回头。我必须往前。

63_09_朝

我经常练习的方块的透视变化规律,不能硬套出物体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规律。

——需要先明确空间的大小

在空间中,相对小的物体没有透视变化,相对大的物体才有透视变化。

比如在室内,相对小的人脸无透视变化,相对大的柱子有透视变化。

又比如照镜子,相对小的眼睛无透视变化,相对大的人脸则有了透视变化。

这里的空间的“大小”,实际上就是人(观察者)与被观察的东西的距离的“远近”。

63_08_夕

在运用模型辅助时,要把骨点图放在旁边做参考。

皮肤的轮廓的起伏,要与底下的骨头,一一对应。

63_07_朝

画头发,简单。

如果头是地球,那么头发是经线(连接南北方向的弧线)。

头发的生长点,发旋,是地球的北极点。

在头上所有头发丝的运动的轨迹,都要具备它底下的经线的特征。

再有,用曲线工具画头发,拉线的落点记得要在赤道上。

也要注意,头发丝不能过于规整,头发丝要有拱起和落点的节奏变化。

63_06_夕

绘画时,要意识到有“隐形”的卵状图形的存在。

卵状图形,是轮廓(或轮廓的一部分)像鸡蛋的特殊椭圆。

卵状图形,在数学上的表现为“摆线”,在物理学上的表现为“最速曲线”。

卵状图形广泛纯在于世间万物。

人眼对卵状图形的喜爱,高于其它所有图形。

可以说,卵状图形是绘画中的美学基础

往大了说,它可以是:瓜子脸、球胸、桃臀、小蛮腰,之类的圆润、肥美、肉感的东西。

往小了说,它也可以是:樱桃嘴、水灵灵的大眼睛、玉肩玉颈,之类的玲珑、光滑东西。

在绘画时,需要明确卵状图形的三个参数。

长度、宽度、最大宽度。

最大宽度是长度的2/3。

最大宽度在宽度线往后10%。

63_05_朝

曲线在空间中的透视变化的规律,参考下图:

63_04_夕

物体坐落在视平线,说明物体在极远处。

当物体在极远处,物体的大小可以自由拟订。

两种大小差距悬殊的物体,都在地平线上,可以相差不大。

一、特别大的物体,在极远处,所以看起来小了很多。

二、中等大的物体,在较远处,所以看起来没小很多。

例图中的火车站,就是特别大的物体。火车,就是中等大的物体。

63_03_朝

人的体块概括的结构是矩形体。

因为是矩形体,所以要对基底方块,进行往上往下的延伸或往左往右的裁断。

矩形体有四种变化:更长的正方体、更短的正方体;更长的长方体、更短的长方体。

当人的体块呈现矩形体时,可以反过来证明此时的视距较远。

视距远,则使得体块透视的变化小,使得体块中同斜向的边可以做平行处理。

再有,视距远、矩形体,这种情况下,人眼60度视锥可以简化成30度视锥。

(或许30度视锥的画面是长焦镜头的画面)

63_02_夕

人眼成像是视锥成像。

视锥的特点是,离物体近则看得窄,离物体远则看得广。

因此人要想把物体看得完整,就必须要离物体有一段距离。

人看物体时,人离物体的距离,通常大于人的身高。

如果我身高一米,我要把同样是一米高的对方看完整,我应该要离对方一米五、两米远。

这里的一米五、两米,反应到视觉画面,就会使得竖直方向的消失点是水平方向的消失点的1.5倍、2倍。

所以在绘画中,竖直方向的消失点离心点的长度,通常大于水平方向的两消失点之间的长度。

之于大多少,取决于视距与身高的比值。

视距是身高3倍,则竖直方向的消失点离心点的长度,是水平方向的两消失点之间的长度的3倍。

63_01_朝

这副画面中,摄相机的高度,与裆部齐高。

与裆部齐高的拍摄机位,是一种典型的拍摄机位。

因为将人的高度对半分,中间线的位置刚好就落在裆部这条线。

摄像机对准裆部拍摄,人的上半部分、下半部分,就都不会发生明显的透视变形。

尽管说起来不文雅,但“盯裆”的拍摄手法,是最中正(最稳妥)的拍摄手法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摄影师要弯腰拍摄。

弯腰,降低高度,盯裆。